四川宜宾位于四川盆地的南缘,毗邻云贵高原北端宏图配资,地理位置是云贵地区通往巴蜀的一个重要通道。古代交通要道往往是历史文化发展的中心,像中原的河南,它就是中华大地上最大的一处十字路口,南北的商旅必定经过这里。同样,宜宾由于其地理优势,历史文化也早早开始积淀。
在研究西南地区历史的过程中,我发现一些资料表明,宜宾的历史与一个母系王国息息相关。
一、青衣人魃
展开剩余82%1.1 魃与青衣人
根据《山海经·大荒北经》的记载,约4000多年前,云贵川交界的赤水河地区是青衣人部落的聚居地。传说中,黄帝的女儿,名叫魃,便是青衣人部落的首领。因此,青衣人部落也被称为母系王国。而在彝文典籍中,宜宾被称为“尼兹落姆”,意思是“青君大城”,或者“青衣人管理的大城”,其中“尼”指代青色。至今,宜宾一带依然有很多人穿着青色衣服,仿佛这片土地上的青衣文化,从古至今已延续了数千年。
1.2 先秦时期的武陀尼
公元前400年左右,西南的武僰部落由武陀尼所统治。武陀尼这一名字,实际上代表了“青衣部”的意思,其中“陀”在彝语中指“衣服”,“尼”代表青色。武陀尼的部落以纺织和印染为业,兼顾农业和畜牧业。研究者认为他是“青衣帝”,并且在公元前316年,秦国吞并巴蜀后,武陀尼的后裔逐渐迁移至云南大理,成为唐代南诏国的重要一脉。
1.3 汉代武陀尼宏图配资
《益那悲歌》记载了汉代夜郎国灭亡后的故事,其中提到夜郎国的最后一位国君莫雅邪及其儿子邪苴隆逃往大理,并在四川成都的武陀尼部落过上了类似汉族人的生活,开始了蚕桑织布等汉族习俗。这表明到了汉代,西南的许多部落已经接受了汉文化,开始融入汉族的社会结构。
1.4 明清时期的武陀尼
到了明清时期,武陀尼一词已成为汉族的代名词。明清时期,许多汉人都穿着蓝色的衣服,而彝族的语言中“尼”是指青色、蓝色、绿色或浅黑色,类似现代语言中的色差,表明那时的武陀尼一词已经演化为一个文化符号。
二、西南夷娄斯颖部落
在西南土著的记载中,四川盆地有一对部落——娄斯颖和郎多努。娄斯颖居住在宜宾,而郎多努则在成都。这个时代的西南文化,深受阴阳五行思想影响。娄斯颖与郎多努不仅是夫妻关系,还是部落的领袖和大臣。娄斯颖被认为是女王,是一个少见的母系社会的女性君主。
在彝文典籍中,娄斯颖和郎多努的时代记载颇多,且有较为详细的篇幅。在这个时期,西南地区开始了茶叶、酿酒和纺织业的兴起,至今,这三项产业依旧在西南地区盛行,尤其是酿酒业,宜宾的赤水河一带更是中国知名的酒乡,茅台、郎酒等都产自此地。
三、斗母宫
宜宾市的斗母宫,是一个重要的道教文化遗址。斗母元君是道教中的女神,传说她曾是周御王的妃子,生下了九个儿子。道教信仰中,斗母宫广泛存在,是道教信徒敬拜的重要场所。斗母宫不仅在中国,甚至在东南亚地区也有分布,成为了连接古代宗教与当地民间信仰的纽带。
四、西王母像的出土
宜宾市博物馆收藏了东汉时期的西王母俑,西王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,代表了长生不老和不朽。西王母的形象,尤其在汉代得到了极大的崇拜,许多人前往昆仑山寻找她以求得长生不老的秘诀。西王母在中国文化中也代指着“西方的极致”,与“归西”这个说法相关,意味着人死后前往西方,成为西王母的追随者。
五、南服寿麻
古代西南地区的夷族并没有明确的地理界限,族群之间的迁徙十分频繁。一些部落因战争和奴隶制压迫,选择迁徙到更为偏僻的地方,形成了强大的部落。四川盆地、云南等地被称为“中部”,而昆明一带则是“南部”。在《吕氏春秋》中,提到秦国曾从宜宾修建一条通往云南曲靖的道路,这条道路被称为“南服寿麻”,其中“寿麻”是指今天的昆明一带,表明这一地区在古代的重要性。
西南地区的历史悠久,尽管中原的历史记载较为详尽,但西南土著的记载往往未被重视。西南的母系文化和历史与中原文化一样,具有深远的影响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宇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