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宝林谈泌尿兴华配资
专注泌尿系健康 值得您长期关注
公众号
个人微信
我的网站
抖音兴华配资
观 看 方 式
关注“宋宝林谈泌尿”公众号,进入公众号后回复:085(注意不是在本页留言),即可获得在线观看链接。如下图所示:
为什么不直接把视频发出来?
手术视频审核均不通过,不能直接插入此页面进行播放。您只需关注公众号,回复正确的文字,即可自动获取最新的在线播放地址。
术式简介:
展开剩余76%小体积前列腺的定义与范围:“小体积前列腺”通常指前列腺体积较小但却引起明显症状的情况。目前尚无绝对统一的界定标准。2022年欧洲泌尿外科协会(EAU)指南建议以30 mL作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(TURP)与经尿道前列腺切开术(TUIP)的适用分界点。有研究则将体积<40 mL定义为小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(BPH)。临床观察显示,当前列腺体积在40~60 mL时,其大小与下尿路梗阻程度呈正相关;但体积小于40 mL或大于60 mL时,这种相关性反而不明显。也就是说,在前列腺很小或非常大的情况下,前列腺大小与症状严重度往往不匹配。
小体积前列腺的危害:术后膀胱颈挛缩高风险
术后膀胱颈挛缩(BNC)概述:膀胱颈挛缩是TURP等前列腺手术后较为棘手的并发症之一,表现为膀胱颈部瘢痕狭窄、排尿困难。BNC病因为多因素,目前缺乏绝对可靠的预测指标,但患者因素、手术方式和操作技巧均与其发生有关。总体而言,随着手术技术进步,BNC的总体发生率呈下降趋势,但一旦发生往往易复发、难治疗,给患者生活质量和经济负担都带来严重影响。因此,预防BNC的发生尤为关键。
小体积前列腺与BNC高风险:大量临床研究和专家共识指出,前列腺体积小是BNC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。一项针对TURP的大样本回顾研究显示,在1368例患者中,6.4%的患者术后发生了BNC需再次手术处理;多变量分析发现,小的术前前列腺体积是BNC独立预测因素之一(p=0.046)。几乎所有大型研究均表明,小体积BPH患者的BNC发生率显著高于大体积者。据报道,小体积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BNC的发生率可高达 5.0%~21.8%(显著高于一般TURP术后约2%~10%的发生率)。基于此,2023年中国BPH术后膀胱颈挛缩专家共识也将“小体积BPH”列为需关注的术前高危因素,并提醒术者加强防范。
保留12点尿道黏膜的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
其核心思想是在电切前列腺增生组织时,于前列腺尿道的正中(12点位,即背侧)保留一条由膀胱颈至前列腺尖部连续的黏膜条带,不进行环周全切,从而保护膀胱颈黏膜的完整性。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表明,此改良术式在减少BNC发生方面显示出显著优势。
机制解析:
为何保留一条尿道黏膜带就能降低膀胱颈挛缩风险?原理可以从解剖和愈合两个角度理解:
非环形创面,避免瘢痕环形成:传统TURP切除后,膀胱颈处形成360度环形创面,愈合过程中极易收缩成环。而保留12点黏膜相当于在膀胱颈处留有一段未受损的“桥”,使创面不再是完整的环形,从而中断了瘢痕环的形成。这段完整黏膜为膀胱颈的愈合提供了一个中心支点,伤口收缩时由于存在未被破坏的组织连接,可减轻环形瘢痕的挛缩力量。
加速上皮修复,减少纤维增生:保留的膀胱颈黏膜还具有促进创面上皮化的作用。正常尿道黏膜具有较快的再生能力,保留下来后可以向周围伤口爬行覆盖。研究表明,保留膀胱颈部黏膜能加快创面上皮细胞生长,迅速覆盖手术创面,防止瘢痕组织生成。同时,因保留组织减少了局部损伤和炎症反应,降低了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,进一步有利于伤口以黏膜方式愈合而非瘢痕挛缩。换言之,这种术式将创面愈合的倾向从“结疤”引导为“再生”。
保护括约肌功能:从解剖学来看,前列腺尿道背侧附近有重要的控尿结构。标准TURP常从12点方向深入切除,可能损伤膀胱颈内括约肌和前列腺前联合等结构。而保留背侧黏膜可以避免对膀胱颈内括约肌的直接损伤。此外兴华配资,术中保留部分前列腺尖部黏膜和前联合处腺体组织,对尿道外括约肌起到一定支撑保护作用,减少电切镜鞘对其牵拉。这些作用叠加,使术后尿道的闭合压增加、尿控功能得到更好保留,暂时性尿失禁的发生率显著降低。虽然这是针对控尿的益处,但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保留黏膜让手术创面更局限、更精准,减少了不必要的损伤。
发布于:浙江省宇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