兰陵萧氏家族的历史渊源与南迁历程恒利配资
在中国历史上,兰陵萧氏是一个显赫的家族,尤其对熟悉魏晋南北朝历史的读者而言,这个家族更是耳熟能详。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个著名家族的起源与发展。
1. 衣冠南渡的历史背景
兰陵萧氏的郡望和祖居地位于兰陵(今山东兰陵县)。在西晋惠帝元康元年(291年)之前,这里隶属于东海郡管辖。这一年,朝廷从东海郡中分出兰陵郡,于是东海郡的兰陵县就变成了兰陵郡的兰陵县。
当时,东海郡、兰陵郡以及邻近的琅邪郡国都归徐州管辖。琅邪郡国位于兰陵郡以北,晋惠帝时期由第三代琅邪王司马睿监国。这位司马睿后来成为东晋政权的开创者。
西晋末年,八王之乱进入后期,晋惠帝被挟持到长安,中原地区的军政大权由宗室东海王司马越掌控。永兴二年(305年),司马越在下邳(今江苏邳县南)集结兵力,准备西进关中迎回惠帝,便将后方事务交给琅邪王司马睿负责,驻守下邳。永嘉元年(307年)七月,司马睿被任命为安东将军、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,假节镇守建邺(今南京);同年九月,在王导等僚属的簇拥下,司马睿从下邳南下渡江,抵达建邺。
展开剩余89%据史料记载,跟随司马睿渡江的琅邪国人大约有一千户,他们是首批南迁的北方居民,被安置在建邺周边,朝廷为此新设了怀德县和(南)琅邪郡。随后,大批流民也陆续南下,《宋书·州郡志一·南徐州》详细记载了这一过程。
2. 兰陵萧氏的南迁历程
《南史·齐本纪上》记载了兰陵萧氏在西晋末年南迁的情况:这个家族原本居住在东海郡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。晋元康元年(291年),惠帝分东海郡设兰陵郡,他们便成为兰陵郡人。西晋室衰亡之际,萧氏先祖淮阴令萧整(字公齐)渡江南下,定居在晋陵郡武进县的东城里。当时,为安置南迁的北方士族,朝廷在江南设置侨置郡县,并冠以南字,因此他们被称为南兰陵人。
这位南迁的萧整,正是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的高祖,也是南梁开国皇帝萧衍的前高祖。其世系如下:
萧整→萧隽→萧乐子→萧承之→萧道成(齐高帝)
萧整→萧鎋→萧副子→萧道赐→萧顺之→萧衍(梁武帝)
萧整南迁的时间是在中朝丧乱之际,由于他是徐州人士,可能比其他家族更早渡江。南兰陵郡最初侨置于江乘(今江苏句容县北),后来迁至晋陵郡武进县(今江苏丹阳市东)。萧整定居的东城里,应该就在现今江苏丹阳市陵口镇以北的齐梁皇陵区附近。当时的晋陵郡地广人稀,土地贫瘠,亟待开发。
3. 北府兵与兰陵萧氏的崛起恒利配资
东晋咸和年间(326-334年),郗鉴组织江淮流民并招募晋陵郡境内的北方移民,建立了著名的北府兵(因驻地在京口,即今江苏镇江,故称北府)。咸和五年(349年),荀羡成为北府兵主帅。当时北方后赵发生内乱,东晋权臣殷浩主张北伐。咸和七年(351年),北府兵北上至淮阴,驻扎下邳待命。但由于后赵已被前燕所灭,北伐计划被迫中止。
咸和十二年(356年),青州的鲜卑首领段龛受到前燕大军压迫,向东晋求援。北府兵随即从下邳北上青州(治所在广固,今山东益都),但当军队到达琅邪(今山东临沂北)时,青州已经失守。荀羡率领的北府兵不敢继续前进,只留下少量部队驻守边境要地,主力退回下邳。
据《晋书》记载,留守北境的有两支军队:将军诸葛攸率三千人驻守琅邪,参军萧鎋率二千人驻守泰山(今山东泰安东)。诸葛攸被任命为泰山太守,负责北境军事。升平三年(359年),他率军西进攻击前燕时,在东阿(今山东阳谷东)遭遇惨败。
《晋书·慕容隽载记》提到,诸葛攸西征东阿时,其部将萧馆驻守新栅(今河北清河县西)。这个萧馆很可能就是萧鎋,可能是因鎋与馆字形相近而产生的笔误。《梁书·武帝纪上》记载,萧鎋后来官至济阴太守,这应该是他最后的官职。济阴郡治所在城阳(今山东鄄城东南),西面与前燕势力接壤。
萧鎋作为北伐后赵、前燕的北府兵将领,长期驻守边防,但似乎没有特别突出的战功。从萧整、萧鎋父子两代北上从军的经历可以看出,萧氏家族初到江南时属于将门,社会地位属于次等士族。
4. 刘裕与兰陵萧氏的另一支系
根据《新唐书·宰相世系表》记载,南迁至晋陵郡的兰陵萧氏分为两支:一支是武进的萧整,其后代建立了齐、梁两朝,称为齐梁房;另一支是曲阿(今江苏丹阳)的萧卓,其后代成为南朝刘宋皇室的外戚,称为皇舅房。
皇舅房的崛起要早于齐梁房,主要依靠军功和刘裕的提携。《宋书》记载,刘裕祖籍彭城(今江苏徐州),南迁后定居在晋陵郡丹徒县的京口里(今江苏镇江)。刘裕出生时生母去世,家境贫寒,父亲刘翘甚至考虑弃养。幸亏刘裕的从兄刘怀敬之母(曲阿萧氏之女)断了自己儿子的奶水来哺育刘裕,才保住了他的性命。刘裕称帝后,尊称这位养母为亡姨。
刘裕的继母萧文寿是萧卓之女,与刘怀敬之母是亲姐妹。她在贫困中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抚养刘裕,给刘裕留下了深刻印象。刘裕称帝后,以孝道侍奉继母,先后尊她为太夫人、太妃、太后,对两位异母弟刘道怜、刘道规也格外关照,委以重任。
从婚媾关系可以看出,曲阿萧氏在东晋初年门第并不显赫。彭城刘氏与兰陵萧氏通婚,说明两家地位相当。彭城刘氏南迁后处境艰难:刘裕作为长子,父亲都养不起他;刘裕年轻时靠砍柴、种地为生,常受人欺负。他当皇帝后保留农具被孙子孝武帝刘骏嘲笑为田舍公,可见其家族原本并非显贵。曲阿萧氏的情况与彭城刘氏大致相当。
刘裕凭借军功建立刘宋王朝,打破了门阀政治的旧格局。他的成功为次等士族子弟树立了榜样,他的新王朝也为寒门家族提供了上升的机会。凭借军功可以出将入相,跻身显贵,改变家族命运。这对整个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萧思话(402-455年)是刘裕继母萧太后的侄子。刘宋建立后,萧卓之子萧源之(萧太后之弟)去世,外戚地位由萧源之之子萧思话继承。萧思话十八岁入仕,一生历任十二州刺史,九次持节都督,凭借外戚身份和军功成为显赫人物,使曲阿萧氏一支跻身显贵之列。
萧思话的子侄继续与皇室联姻恒利配资,通过国婚巩固了外戚地位,使曲阿萧氏跃升高门士族行列。与此同时,同宗的武进萧氏也因此获得发展机会。
5. 齐梁房的军功建树
北府兵始终以江淮流民为主体,以原徐州籍侨姓子弟为骨干,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。经过晋宋两代的频繁征战和内部消耗,这支军队后来出现兵源不足、将领缺乏的问题,战斗力逐渐下降,到宋初尤其明显。
宋文帝在准备北伐时下诏募诸州乐移者数千家到南徐州境内,目的就是充实北府兵的根据地。北伐需要大量军事将领,这为定居在南徐州武进的萧氏家族子弟提供了飞黄腾达的机会。
萧承之(384-447年)是萧整的曾孙,一生受到曲阿萧氏的器重。二十岁后,他跟随萧摹之(萧思话的从叔)、萧源之(萧思话之父)南征北战。东晋义熙九年(413年),他率军西进蜀中,平定谯纵之乱。
刘宋元嘉初年,他北上出任济南郡(今山东历城)太守,受青州刺史萧思话节制。元嘉七年(430年),到彦之率宋军北伐失败,北魏军队侵入青、兖二州,北方边境大乱。萧思话畏惧敌军南逃,而萧承之却以数百人坚守济南城。事后,萧思话被治罪下狱,萧承之则因有全城之功受到宋文帝嘉奖。
元嘉十年(433年),梁秦二州(治所在汉中)遭到氐族首领杨南当的侵扰,全境失守。宋文帝起用闲居的萧思话前往讨伐,萧承之作为军司马随军出征。次年,萧承之从襄阳出发,率千余人西进,经过四个月的艰苦作战,转战千里,最终击败杨南当,收复汉中,恢复梁秦二州的统治。萧承之的出色表现既为萧思话挽回了颜面,也为他自己赢得了荣誉。此后,他在汉中萧思话的军府任职数年,去世前调任他职,军衔得到提升,并获封爵位。
萧承之一生多在军中任职,长期跟随宗亲萧思话转战各地,在边疆地区以守城复土的军功,为武进萧氏的兴旺发达奠定了基础。
6. 萧道成建立南齐
萧承之的儿子萧道成(427-482年)十四岁起就随父亲在军中历练,是个地道的将门之子。父亲去世后,萧道成参加了元嘉二十七年(450年)的北伐。随后,他转战汉中,北进长安,西征仇池,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。
宋文帝晚年,北方数州沦陷;文帝去世后,宗室内乱不断,宋王朝日渐衰微。这为萧道成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。孝武帝即位(453年)之初,萧道成回京任职。明帝登基(465年)后,萧道成时来运转,成为宋室功臣,逐渐萌生野心。
明帝是孝武帝的弟弟,他是在前废帝刘子业被弑的宫廷政变中被拥立为帝的。明帝即位不久,废帝之弟刘子勋在寻阳(今江西九江)起兵,另立朝廷。一时间,宋朝各方镇纷纷归附寻阳,明帝仅控制着建康一座孤城,形势岌岌可危。
危急关头,萧道成奉命征讨,奇迹般地取得胜利,使宋室转危为安。随后,萧道成坐镇江北,收养豪俊,宾客始盛(《资治通鉴》卷一三二),虽然引起明帝警觉,但明帝未及处置就病逝了。明帝死后,萧道成不仅手握重兵,还成为朝中四贵之一。在他主导下,先后平定了宗室亲王(江州刺史刘休范、南徐州刺史刘景素)和方镇重臣(荆州刺史沈攸之)的叛乱,相继废黜后废帝、拥立顺帝、诛杀四贵中的异己(袁粲、刘秉),最终在升明三年(479年)顺理成章地取代宋朝,建立齐朝。
与刘裕一样,萧道成也是从将门之子最终成为开国皇帝的。
7. 萧顺之与南梁的建立
萧顺之(?-492年)与萧道成同辈,从他们这一代开始,武进萧氏分为两支,因此《南史·梁本纪上》称萧顺之于齐高帝(萧道成)为始族弟。
萧顺之的父亲萧道赐在刘宋时期虽然官至治书侍御史,但品级不高。萧顺之凭借族兄萧道成的提携逐渐显贵;他的儿子萧衍后来推翻齐朝,建立梁朝,即梁武帝。
根据《南史》的《齐本纪》和《梁本纪》记载,萧道成和萧顺之都出生在武进旧宅,两人少而款狎。这说明在刘宋元嘉年间(424-453年),武进萧氏家族还未进入士族行列,不能迁居京城。
宋明帝泰始二年(466年),时任辅国将军的萧道成东征北伐叛军,萧顺之以员外散骑侍郎的低级官职随军效力。由于他在江北追剿薛索儿残部时保护萧道成脱险有功,随后进入萧道成的军府担任司马、长史,驻守江北。
萧道成被召回朝廷后,萧顺之留守江北,实际主持南兖州(治所在广陵,今江苏扬州西北)的军政事务。《资治通鉴》卷一三四记载,刘宋元徽五年(477年),后废帝与萧道成关系紧张时,萧顺之积极献策,主张先发制人弑君,劝阻萧道成返回江北起兵的计划。萧道成依计行事,发动宫廷政变,为掩人耳目,扶立年幼的顺帝为傀儡。
政变成功后,萧顺之离开广陵军府,回朝任职;同年年底,他率中央军赶赴郢州(今湖北武汉),抗击荆州刺史沈攸之的叛军东进,讨伐成功后,以安西长史的身份到上游江陵主持荆州重镇的军政事务。
进入齐朝后,萧顺之侍奉高帝、武帝两朝,历任侍中、卫尉、豫州刺史、太子詹事、领军将军、丹阳尹等重要官职。
8. 萧衍建立梁朝
萧衍(464-549年)是萧顺之的第三子,他出生在京城。这表明在宋朝末年,萧道成、萧顺之两支武进萧氏都已进入名门士族行列,地位今非昔比。
关于梁武帝萧衍的事迹,《梁书》本纪有详细记载,主要包括:齐永明年间(483-493年)加入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文人集团恒利配资,成为八友之一;永明末年西上江陵任随王萧子隆的镇西咨议参军;隆昌元年(494年)协助宗室西昌侯萧鸾废黜郁林王篡位;明帝建武四年(494年)出任雍州刺史;永元二年(500年)底在襄阳起义,次年攻陷建康,诛杀东昏侯,立和帝;中兴二年(502年)通过禅让登基,建立梁朝。他在位长达48年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宇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